澳鸟-全球资讯平台

你的文章就是头条
日常生活指南分享
首页 > 医疗

分泌性中耳炎耳朵嗡嗡响

分泌性中耳炎引起的耳鸣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通常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过敏、气压损伤、免疫因素有关。

1、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减轻中耳黏膜水肿,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促进积液排出,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用于合并细菌感染时。伴有过敏反应者可联合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

2、物理治疗:

咽鼓管吹张术通过气压调节促进中耳通气,鼓膜按摩改善血液循环。鼻腔冲洗减少过敏原刺激,红外线照射缓解局部炎症,这些方法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手术治疗:

鼓膜穿刺抽液适用于顽固性积液,鼓室置管术维持中长期通气功能。对于腺样体肥大患者需行腺样体切除术,这些干预可有效恢复听力。

4、咽鼓管障碍:

可能与鼻咽部肿瘤、腺样体肥大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耳闷胀感、自听增强。急性期需处理原发病,慢性期可进行咽鼓管功能训练。

5、感染因素:

上呼吸道感染或鼻窦炎可能导致病原体逆行感染,通常伴随耳痛、发热。细菌性感染需足疗程抗生素治疗,病毒性感染以对症处理为主。

日常建议保持鼻腔通畅,避免用力擤鼻。乘坐飞机时多做吞咽动作,潜水需做好耳压平衡。饮食宜清淡,减少奶制品摄入以防黏液分泌增多。适度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睡眠时抬高床头减少鼻部充血。若耳鸣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听力骤降,需及时复查听力检测与颞骨CT。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或修改。

分享到:更多 ()
来源:耳鼻喉科 编辑:boheyiliao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