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发现蛙类新种
日前,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保卫教授课题组宣布,在大别山高海拔地区发现蛙类新种,并将其命名为大别山姬蛙。作为一类小型蛙类,姬蛙属的物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此前国内共有9种姬蛙分布,分别为北仑姬蛙、缅甸姬蛙、粗皮姬蛙、梵净山姬蛙、饰纹姬蛙、小弧斑姬蛙、合征姬蛙、穆氏姬蛙、花姬蛙。其中,大别山地区分布有3种:饰纹姬蛙、合征姬蛙和小弧斑姬蛙。
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开启总装测试,拟于 5 月在酒泉发射
中科宇航1月3日宣布,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按计划开展总装与测试工作,拟于 2023 年 5 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施发射。据介绍,本次运载火箭任务载荷为长沙天仪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涪城一号、TY26 等多颗卫星,载荷总重量 1 吨。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作为中科宇航打造的精益化、数字化、智慧化的运载火箭产业基地顺利运行,未来具备年产 30 发运载火箭的生产能力。
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中心今天建成启用
2022年12月31日,位于江西省湖口县的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中心建成正式启用,这是国内首家综合性淡水鱼科普馆。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中心是一座集科普宣教、水生生物保护救助、鱼类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和开发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设有水生生物科普教育中心、江豚迁地保护中心、淡水鱼种质资源保护中心、特色农业林业育种中心、生态康养中心 “五个中心”,开展长江流域濒临灭绝的水生生物的保护、繁育、种子资源储备和科普工作。目前,该中心在馆内立体系统展示了长江和鄱阳湖流域特有鱼类物种,包含中华鲟鱼、胭脂鱼、娃娃鱼、鸭嘴鲨等120余种和12000尾生物及珍稀物种标本,唤起人们对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我国计划2025年发射SMILE卫星
2022年1月2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科研团队正在研制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也叫SMILE卫星,用于更好地认识太阳活动与地球磁场变化之间的关系。SMILE卫星计划于2025年发射升空,为人类空间天气预警预报服务提供数据支撑,也将为人类探索浩瀚宇宙、拓展认知边界提供新的重要平台。
中国骨科专家大幅提升保肢水平 超显微手术造福患者
1963年1月2日,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手术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下称:六院)获得成功。该院亦被誉为“中国断肢再植的摇篮”。“目前,我们已经在开展0.2毫米的血管移植与吻合手术了,这意味着以前不能做的超显微手术,现在也能做了。”六院副院长、骨科学科带头人骨科张长青教授2023年1月2日对记者表示。
节后返岗首日全国大部升温为主 华北黄淮局地有重度霾
2023年1月3日至5日,我国大部地区升温为主,最高气温20℃线可达长江沿线。由于冷空气缺席,华北、黄淮等地雾和霾天气发展,局地有重度霾,能见度较低,公众外出需做好防护,注意交通安全。
最新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报告发布
《2022-2023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日前在京发布。《报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AI)计算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22年智能算力规模达到268百亿亿次/秒(EFLOPS),超过通用算力规模。该《报告》由市场研究机构IDC与浪潮信息联合发布,旨在科学描绘中国AI发展的阶段和整体情况,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提供参考依据和行动建议。
濒危“抗癌奇木”有望发酵罐中“新生”
2022年12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在线发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热科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乔飞团队最新成果。该团队首次解析了海南粗榧三尖杉酯类生物碱的碳骨架分子的生物合成通路,并明确了多巴胺和4-羟基苯丙醛(4-HDCA)的生物合成途径。这一研究结果将为这一广谱抗癌药物的生物合成奠定基础。
我国科学家发现师范孔子鸟
日前,《自然》杂志子刊《通讯生物学》在线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徐星团队在古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在一件距今约1.19亿年前的鸟类化石中,发现了古生物“孔子鸟”的一个新物种,命名为“师范孔子鸟”。它的发现改变了此前对古鸟类部分演化机制的认知,对科学家进一步了解早期鸟类演化,有着重要意义。
3D打印新技术精细“雕刻”光子晶体
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绿色印刷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宋延林、副研究员吴磊等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利用连续数字光处理(DLP)3D打印技术,实现了具有明亮结构色的三维光子晶体结构制备,为创新结构色制备方法及扩展3D打印的应用开创了新的途径。
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制备出酶燃料电池驱动的离子电渗透面膜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体外合成生物学中心研究团队,首次将柔性可穿戴的酶燃料电池与面膜相结合,在无纺布基底上制备了基于葡萄糖和葡萄糖氧化酶的酶燃料电池,并证实了其可驱动离子电渗透以促进面膜相关有效成分的经皮吸收。该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相关发明专利已被授权,相关论文发表在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上。
分形子拓扑序和量子纠错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昊与合作者,首次探究了分形子模型作为量子纠错码的理论容错极限。该工作将寻找分形子编码容错极限的问题转化为求解自旋统计模型相变温度的统计物理问题。所需求解的自旋统计模型具有子系统对称性(subsystem symmetry)和随机的多体相互作用,是一类新颖的统计力学模型。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白垩纪鸟类中的“保守派”也有另类一面
2023年1月3日,《自然—生态与进化》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完成的一项研究,报道了一种新的基干鸟类——朱氏克拉通鸷,发现“保守”的它们却努力突破了演化的限制。克拉通鸷出现在距今1.35—1.2亿年热河生物群,研究人员见到它时,就发现它与原始的兽脚类恐龙在头骨形态上相差无几,并未演化出现生多数鸟类具有的头骨可动性,在演化上比较保守。与之相对的是,它的身体骨骼已经具有大量鸟类的进步特征。论文通迅作者、古脊椎所研究员王敏表示,这说明克拉通鸷的头骨和身体有着模块化演化的特点。
日本研究发现昆虫细胞内共生细菌“分居”现象
日本富山大学等机构参与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昆虫烟粉虱单个细胞内存在的两种共生细菌会在不同位置“分居”,这种现象为理解微生物生态、共生系统的进化等提供了新视角。相关论文已于近日发表在美国《微生物学谱》杂志上。研究人员表示,新发现有助于理解复杂的内共生系统的进化和运行,并表明了细胞内质网对于构建不同共生微生物生态位的重要性。
植入老鼠的“人脑”有视觉反应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波士顿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证明,植入老鼠体内的人脑类器官已经与动物皮层建立了功能性连接,并对外部感官刺激做出了反应。他们通过结合透明石墨烯微电极阵列和双光子成像的创新实验装置发现,植入的类器官对视觉刺激的反应与周围组织的反应相同。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TCL科技荣获两大ESG奖项 深耕教育公平助力共同富裕
近日,TCL科技作为ESG理念的积极践行者,荣获两大ESG奖项,分别是彭博绿金ESG先锋奖“年度责任先锋”、2022“金责奖”最佳社会(S)责任奖。两大奖项均肯定了TCL科技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其中,“彭博绿金ESG先锋奖”今年首次在中国启动评选,对于TCL科技在关注人才教育方面的突出表现予以认可2022“金责奖”对TCL科技在ESG行动和绩效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给以高度评价。
安道教育纳米智慧大屏黑板荣获2022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科技创新奖”
近日,第十八届中国音视频产业大会(AVF)暨“科技创新奖”颁奖礼在北京线上线下同步召开,安道教育参与起草的《交互平板触控系统技术规范》标准正式发布,旗下纳米智慧大屏黑板H系列斩获“科技创新奖·产品奖”奖项。
杰出药物化学家于德泉逝世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消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药物化学家、人工麝香核心发明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教授于德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31日16时4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于德泉院士从事药物研究工作六十余载。他为我国天然药物化学领域的开拓和发展奋斗一生,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我国的药学事业。他主持的国家重大攻关项目“人工麝香”的成功创制,极大地缓解了天然麝香紧缺问题,科学价值重大,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深远。该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著名物理化学家江龙逝世
据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消息,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龙,因病医治无效,于 2022年12月31日凌晨5时2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江龙,1933年1月1日出生于上海。194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53年—1956年,先后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南京大学工作。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物理化学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1960年至今历任中科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著名高分子化学家王佛松逝世
据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消息,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原所长王佛松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31日14时5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王佛松先生1933年5月23日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县。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56年被选派至前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高分子化合物研究所深造,1960年获前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同年被分配到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工作。1985至1988年任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所长,1988至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200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作者胡福明去世
2023年1月2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福明于当日去世,享年87岁。胡福明,1935年7月生,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哲学系)任教,直至2001年退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 学术头条:安徽发现蛙类新种,我国科学家发现师范孔子鸟,植入老鼠的“人脑”有视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