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0万年前的“小可爱”要上春晚
毛茸茸的外形,活泼治愈的萌态,层次分明的大眼睛,“万物有灵”的东方表达……12月2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吉祥物形象“兔圆圆”正式亮相。这也是春晚40年历史上首个集纳了无数受众的喜爱倾向、经过系统翔实的大数据调研所生成的春晚吉祥物IP。
干细胞结合3D生物打印造出眼部组织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下属国家眼科研究所(NEI)研究人员使用患者干细胞和3D生物打印技术,打印出一种支持视网膜感光的光感受器的眼组织——外层血—视网膜屏障的细胞组合。这一成果为研究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和其他眼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模型,将促进人们对致盲疾病机制的理解。
南极洲65%本土物种面临消失风险
如果不能控制导致全球变暖的化石燃料的排放,南极洲65%的本土物种可能会在21世纪末消失,其中帝企鹅面临的消失风险居首位。最新数据表明,南极洲海冰目前的融化速度比几十年前更快。研究人员呼吁,人类需要针对气候变化采取全球行动,实施更多区域保护工作,为南极物种提供在未来生存的机会。
关于公布2022年度“天元数学前沿重点专项”“数学与医疗健康交叉重点专项”评审会专家名单的通告
根据国务院相关规定,现公布2022年度“天元数学前沿重点专项”“数学与医疗健康交叉重点专项”评审会专家名单:田刚、徐宗本、李勇、郭田德、李国平、梁萍、唐年胜、王小云、席南华、杨孝平、朱熹平。公布时间:2022年12月23日至2022年12月30日。
欧洲“织女星-C”火箭发射失败 损失两颗卫星
欧洲“织女星-C”型火箭首次商业发射失败,“织女星”系列火箭从而停飞,重挫欧洲航天计划。“织女星-C”火箭当地时间12月20日22时47分(北京时间21日9时47分)在位于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飞行两分多钟后火箭出现“严重异常”,偏离预定发射轨道,地面控制人员下令火箭自毁。发射服务商法国阿丽亚娜航天公司说,火箭残骸落入大西洋公海水域。
激光首次用于抛掷和捕获单原子
韩国科学家首次使用激光来抛掷和捕获极冷的单原子,这项技术将来可用于组装量子计算机。为将几乎与绝对零度(零下273.15℃)一样冷的原子排列成不同形状,研究人员通常会使用光镊来抓取和携带它们。韩国高级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人员希望找到一种方法,尽量缩短光镊与原子接触的时间,因为激光会干扰原子的某些特性。
鸟嘴为何与手指一样灵活?镶嵌演化塑造头骨
鸟类是目前世界上物种和生态多样性最高的陆生脊椎动物。它们为什么演化得如此成功?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鸟类头骨的部分骨骼能够发生相互独立的运动,从而帮助鸟嘴完成大量精细的动作,比如啄取大小形态不一的食物、筑巢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鸟嘴的灵活程度不亚于其它脊椎动物的手。近日,自然指数期刊eLif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团队的一项成果,研究人员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和复原,揭示了早期鸟类头骨演化的特点。
“不饿,就是馋”是怎么回事?
《自然•神经科学》发表的一篇论文报告了一种神经影像特征,可用于预测药物和食物渴求的强度。对使用药物或进食的渴求,被认为是药物滥用或过度进食的驱动因素。药物或食物相关的刺激引发的渴求,或可帮助预测药物使用或复发、不健康进食和体重增长。然而,人们对渴求的神经基础尚不完全了解。
传粉动物短缺每年或致亡四十余万人
美国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模型研究显示,蜜蜂和其他传粉昆虫数量不足,会导致水果和蔬菜产量下降,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影响,每年可能会导致42.7万人死亡,相关研究发表于最近的《环境健康展望》杂志。3/4的农作物品种由昆虫、鸟类和蝙蝠等动物授粉,许多关键传粉动物(如蜜蜂)的数量正在减少,这会导致水果和蔬菜的产量下降。
我国科学家找到影响脸型的DNA
12月22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能够集成分析多个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方法C-GWAS,并利用该方法分析了人类78个面部形态表型,发现了17个影响脸型的新遗传位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是研究人类复杂表型遗传因素的有效方法。目前,科学家已应用GWAS发现了大量的遗传位点。
大鼠研究阐明人工耳蜗恢复听力的神经机制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神经科学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通过一项大鼠研究阐明了使人工耳蜗恢复听力的神经机制。此项研究提供了途径,有助于改善这些广泛使用的医疗器械的性能。该论文介绍,人工耳蜗植入可帮助全聋患者恢复听力,但反应差异很大。有些接受植入的患者可以在植入物激活后数小时内理解谈话,但有些人即使在数月之后仍无太大起色。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揭示锌物种在二氧化碳催化加氢中的作用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研究组(DNL1905组)孙剑研究员、俞佳枫副研究员团队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Grunwaldt教授合作,利用双喷嘴火焰喷射裂解法(DFSP)对经典的铜—锌—锆三元催化材料结构进行精细调控,通过多种原位表征手段揭示了氧化锌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反应体系下的结构敏感性。此外,合作团队还利用锌锆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制备了原子级分散的氧化锌,并证明了其是提高铜基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关键。
高性能导电钙钛矿量子点固体薄膜制成
近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袁明鉴研究员、陈军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爱德华•萨金特教授课题组合作,围绕高性能半导体量子点固体合成中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发展了高性能导电钙钛矿量子点固体薄膜制备全新策略,实现了多材料、跨尺寸的钙钛矿三原色电致发光器件的可控构筑。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自然》上。
首届“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发布 中科院自动化所刘宏斌获奖
12月22日,由香港科技创新联盟主办的首届“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举行颁奖典礼,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中心执行副主任刘宏斌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主任、外科学系名誉临床副教授陈达明当选为人工智能及机器人领域获奖者。
2021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
12月21日,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信长星为2021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格日力颁奖。“青海省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生态适应机制”等10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大容量光储联合电站集成与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等30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
我国风湿免疫学的先驱和开拓者蒋明逝世,享年92岁
北京协和医院官方科普平台“协和医生说”12月20日发布消息称,我国风湿免疫学的先驱和开拓者、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蒋明教授因急性心肌梗死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18日逝世,享年92岁。蒋明,我国风湿免疫学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5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生物系,195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历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代理主治医师。1970年,受卫生部委派赴广西桂林南溪山医院参加援助越南的医疗任务,任内科副主任。1976年,调至北京医院工作。1980年,经国家教委选派以访问学者身份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免疫学系和美国克罗拉多大学风湿病学系进修。1983年回国后,在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内科任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晋升为主任医师。1990年任博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任博士后导师。
土木工程与结构力学专家 龙驭球院士逝世
土木工程与结构力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龙驭球,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2日在北京逝世。龙驭球,1926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194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助理研究员、助教、讲师、教授。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真安院士逝世
我国著名材料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教授顾真安,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2日11时4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顾真安1936年11月16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58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工作,一直从事石英玻璃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推广,是我国石英玻璃材料学科奠基人之一。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真安是中国石英玻璃及特种光导纤维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长期致力于稀土元素在石英玻璃和光导纤维中的光谱和非线性光学特性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 学术头条:干细胞结合3D生物打印造出眼部组织,激光首次用于抛掷和捕获单原子,我国科学家找到影响脸型的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