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奥鸟资讯平台
做最好图文看天下生活新闻网
首页 > 更多 > 百姓声音

关于“如何读书”的几点思考

1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陈后圣  来源|陈辞令(ID:CCL2019-00) 

最近,对“读书”这件事情进行了一些思考与反思,分享给大家。

—  1 —

读书是为了明理

读书是为了明理,但明理又不能仅靠读书,需要自己实践。

明的是哪个理?不是我们认为的“理”,而是尽可能客观的那个“理”。

有本书叫做《认知天性》,这也是我们2月份社群即将共读的书籍之一,书里面提到了很多的学习方法,比如间隔重复、多样化练习、穿插练习。这些方法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听都没听过,但作者通过很多科学实验告诉我们,这些方法比“死记硬背”的效率要高出很多很多。

这就是一个“理”,但这个“理”到底对不对呢?

我们既不能随便让别人的思想灌溉我们的大脑,又不能故步自封,闭关锁国。唯有自己去实践,才能知道这个“理”到底适不适合自己。

因此,读到了学习方法的这些“理”以后,必须做的一个动作,就是去实践、尝试、对比。

我们现有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靠归纳法和演绎法推理而来,归纳法无法穷尽所有个性情况,演绎法的需要解决源头的那个“一”。

因此,“理”只有自己亲身实践,才能判断是否适合自己。

—   2 —

整合信息的能力很重要

有时候会出现一种情况,一本被大家奉为经典的书,但我们自己去读下来,可能会有不知所云的感觉,读了和没读一样。

比如《穷查理宝典》。成甲老师在一次分享的时候说,他每年都要读好几遍,为了节约时间,家里一本、车里一本、公司一本、随身带一本,这本书启迪了他对多元思维模型的认知。

可很多人读完这本书后,根本不知道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感觉像是芒格在各个场合的演讲拼凑。

问题出在哪?

我觉得是在整合信息能力方面。

本质上来说,一门知识在没有帮助我们改变行动之前,书上的文,都只是信息而已,而要让信息产生价值,必不可少的技能是信息的整合、贯通能力。

每本书,都至少会有一个主题,或暗或明,作者为了将这个主题表述清楚,会设计相应的逻辑结构、或补充生动案例、或引经据典、或直抒胸臆、或旁敲侧击启迪思考。

但这些都只是信息,你要能透过这些信息看到作者到底想说什么、以及说的有没有道理。如果读完一本书,你收获的仅仅是这些信息,那这本书就白读了。

如何才能完成这种信息整合呢?

首先,必须有足够多的已有知识。

比如,在读《穷查理宝典》这本书,如果你大脑里已经有了关于“思维模型”相关的知识,再来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就更能读懂每一个章节到底在说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经典的书,每次阅读都有不同收获的原因之一。我们已有的知识越丰富,对同一件事情的解读就会更全面、更透彻。所以,当你不知道该读什么书的时候,读经典就对了。

其次,必须有较强大的思辨能力。

从理解事物的角度来说,思辨是必不可少的能力。思辨至少包括了两个维度:推理与反思。

推理,是通过归纳或演绎法,从逻辑上对事物进行因果串联、推理论证。

反思,是对自己的思考过程本身进行的再思考,从而让自己的思考结论与事实更加契合。

一个人的思维范式,很大程度是被遮蔽,遮蔽物可能是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个人独有的经历、群体环境等。当我们能够抽丝剥茧,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呈现出来,并把自己当做一个旁观者对其进行再次思考时,遮蔽物就会开始烟消云散、无所遁形,这正是元认知的力量。

—  3 —

不同的书,读法不一样

市面上,大部分书籍都是按照功能去分类的,比如经管类、心灵类、传记类等。这种分类方法,其实还是站在出版社的角度做的分类,对于我们进行书籍筛选也有一定的作用。

但就读书这件事情来说,我们决不能按照这种分类去设定读书方法。比如,经管类的怎么读,传记类的怎么读等等。

那应该怎么办?

回到读书的本质上去。

我将读书的方法分为三类:动手类、动脑类、动心类。

①动手类:这类书籍提供的是标准答案,不需要我们思考,照做就行。比如,如何检修电器、如何做饭等等。

②动脑类:这类书籍提供的是非标准答案,不同的人读完后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与观点,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总结、实践,而后才能判断合理性,比如各种管理方法、理论、思维模型等。

③动心类:这一类书籍比前两类层次更高,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知,有点近似于“说不清楚道不明白,但差不多就是这个理”的感觉。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对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生命本身的理解,只有通过心灵才能感知到其中的美好。

我们在阅读时,要去分辨这本书、这个章节、这段话,我是要动手、动脑还是动心。

—  4 —

读书最大的成本是时间

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因此,把时间用在哪,对每个人来说意义重大。

对于读书来说,也是如此,读书到一定程度,讲究的就不是数量,而是质量,确切地说,是以质量为前提的整体效率。

下面是我总结的几个提高读书整体质量的小技巧。

①多读经典

经典之于非经典,有几个特征:

适用边界更宽,更具有普适性;

逻辑论证更严密,来龙去脉更加清晰;

思考根基更深,能挖出的营养更多。

现在市面很多所谓的畅销书,核心思想其实都是来自于经典。

②并不需要一字不落地读完

这是很多人容易陷入的另一个误区,认为读书就要一字不落,完完整整。

实际上,当你读的书足够多时,你会发现很多道理是相通的,比如,对人性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再去看沟通、交际、觉察类的书,完全不在话下。

这个时候,你就不需要逐句逐段去读了,因为那只是重复自己已有的认知而已。

③打通那个“节骨眼”

20/80法则大家都知道,对全局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那20%的部分。

读书这件事也符合这个法则。

随着你对某个领域研究的加深,你一定会遇到自己的瓶颈,怎么突破也突破不了,但一旦突破,万丈光芒。

比如,很多人读了很多关于沟通的书,也付诸实践了,也能看到自己的沟通能力在提升,但到一定程度可能就停止进步了,进入了平台期。

这个时候,就需要经常性去反思,自己的瓶颈在哪,怎么才能打开并突破。

到最后,你会发现,沟通中所有的问题,其实是自我认知的问题、与自己和解的问题,少了这个基础,我们的所有的努力,无异于有术无道。

但一开始,我们往往又看不到这一点,很多时候,能不能逼自己一把,决定了我们能否突破那个“节骨眼”,实现新生。

因此,修行,一定是在事上休,先事后人,借事修人、借假修真。

④一定带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哪怕只有1点

读完一本书,要问自己,学到了什么?困惑解决了吗?哪些可以行动?什么时候行动?

⑤要刻意反刍

我有一个习惯:定期打开家里的书橱或面对书架,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逐一数过去,想象每本书的作者站在我对面,我向他一一汇报以下问题:

这本书说的是什么?

从这本书里面,我获得了什么启发?

这本书,我实践了什么?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

感谢作者写了这么好的书。

如果以上问题,回答不上来,或者我觉得作者可能对我的回答不是很满意,我就会抓起那本书,和作者再进行一次对话。

写在最后

以上,是近期对读书的一些思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也欢迎你分享给身边爱好读书的人,希望通过你链接到更多热爱阅读、热爱生活的有为青年。

作者陈后圣介绍:前世界500强职业经理人 、MBA智库&前瞻网&商业新知等知名平台签约作者、个人成长教练、目标管理专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 关于“如何读书”的几点思考

分享到:更多 ()
来源:陈辞令 编辑:产经资讯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