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已成为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无声地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全球每年有超过600余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而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的发病人数高达103万例,因此丧生,平均不到一分钟就有一人死于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主要是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其中约80%为心室颤动,研究显示,早期电除颤是治疗心室颤动唯一有效的方法。
据了解,电除颤也称心脏电复律,是在短时间内向心脏通以高压强电流,使心肌细胞瞬间同时除极,消除异位快速心律失常,使之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方法,最早用于消除心室颤动,因此也称电除颤。
电击除颤的原理是利用除颤器释放的高频直流电使患者的大部分心肌在瞬间同时除极,除颤电流像扫帚一样将患者所有的心电活动,包括正常的窦房结的电活动和异常的兴奋灶及折返环等一概扫除。除颤器放电之后,患者的全部心肌处于心电静止状态,此时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结将首先发出冲动,重新控制心脏整体搏动。
瑞新康达(Rescond)创始人张耀松表示,除颤成功并不等同于抢救成功。除颤后的治疗效果不仅体现在即时的心律恢复,还影响复律后24小时、72小时乃至一周后心输出量的恢复情况,以及是否会出现因除颤能量过大导致的心肌损伤等并发症。
目前,除颤仪根据电流脉冲通过心脏的方向分为单相波除颤和双相波除颤两种。单相波是指除颤电流在除颤仪的两个电极之间单向流动,双相波是指除颤电流在除颤仪的两个电极之间双向流动。
张耀松表示,单相波较双相波有两个明显缺点:单相波放电能量高于双相波,对心肌造成损伤的可能性更大;单相波的阻抗补偿能力差,尤其对经胸阻抗高的患者除颤效果不理想。在临床上已经证明了低能量的双相波比高能量的单相波更有优势,其中单相波设备已经接近淘汰,只是在不发达地区依然还在使用最大能量360焦耳的单相波。
而双相波在近五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裂变了两种技术,双相截断指数波和双相方波,双相截断指数波大概在40几年前率先在北美市场出现大量的替代落后的单相波机器,曾一度在北美市场占有率超过80%,20世纪初期北美市场首次出现更先进的以低心肌损伤为目的双相方波产品,时至今日该双相方波技术在北美的体外除颤领域已经超过60%的市场占有率。
双相方波可自动测量人体经胸阻抗,并在放电过程中快速调节除颤仪内部的数控阻抗,保持总阻抗(机内阻抗+经胸阻抗)不变,从而维持除颤电流和放电时间的“恒定”,极大减少了诱发二次室颤的风险,在高阻抗病人的治疗中有明显的成功率的改善。并且,其消除了峰值电流,确保在低阻抗病人除颤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心肌。
基于双相方波的优势,瑞新康达(Rescond)研发出了“低能量双相方波(RBW)”技术。“这项技术是目前国内唯一、也是国内首家实现量产的技术。”瑞新康达(Rescond)创始人张耀松说。他表示,电除颤是一把双刃剑,能救命的同时也会对病人心肌造成极大损害。
与传统的双相截断指数波(BTE)相比,低能量双相方波(RBW)技术首次除颤能量仅为120焦耳,实现了更低的峰值电流、更高的平均电流和恒定的放电时间。大幅提升高阻抗病人除颤成功率,还降低了心肌损伤,改善了患者预后,减少了再次诱发心律失常的风险。同时也有效减轻了心肌损伤和周围组织的热损伤,能够改善患者除颤预后效果,这对于一些患有心脏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拥有高首次除颤成功率、且能有效地降低心肌损伤的低能量,真正的低能量、低损伤,实现救治高效率。”张耀松说。
目前,瑞新康达(Rescond)120焦耳的低能量双相方波(RBW)技术已经运用到其自动体外除颤器RCD-600系列,该系列也是瑞新康达的拳头产品。RCD-600采用双相方波(RBW)技术,首次除颤能量120J,在保证高除颤成功率的同时,可以降低因过高的峰值电流对心肌细胞造成的损伤,还能避免过长的尾波电流诱发二次室颤的风险。
除RCD-600系列外,瑞新康达(Rescond)在整体产品布局上以除颤类产品为主,结合生命支持类产品,形成了完整的急救产品管线。致力于拓宽产品管线,布局了自动体外除颤器RCD-500,并同步研发可穿戴除颤器WCD;在生命支持类产品线上,公司研发的自动心肺复苏机(AP1/AP2)、急救呼吸机等产品已相继进入快车道。
10年来,瑞新康达(Rescond),秉承工匠精神,死磕关键技术研发,立志做一家严肃、专业的医学公司,着力解决行业痛点,做生命的守护者,在院外救治和临床救治等多个场景上的产品研发均取得较大突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澳鸟-全球资讯平台 » 瑞新康达(RESCOND)“120焦耳低能量双相方波”技术为什么这么牛?